工程里将被安装的粘性减震器(图/Stuff网站截图)
【乡音网编译报道】众所周知,新西兰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,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,板块碰撞挤压,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。在板块交界地带,岩层通常易破碎,地壳也比较活跃,地球内部的能量容易释放出来,因此更易发生强震。
近日,地震高风险建筑该不该立即疏散民众的话题在惠灵顿引发剧烈争论,政府迅速制定了新的指导方针,称“高风险”楼房住户无需即刻撤离。而近日一项新建造技术的应用,或许能够让上述“日积月累”的搬迁难题,成为“过去式”……
最新指南发布 “高风险”住户无需即刻撤离
RNZ4日报道,据最新的《建筑物地震风险指南》(Seismic Risk Guidelines for Buildings),如果建筑物所有者认为地震风险不可承受,那么他们应该留出合理的时间让人们撤离建筑物,“除非地震以外的问题对里面的人们造成直接危险”。
新西兰商业、创新和就业部表示:“依据这份指南,仅凭新建筑标准中的低评级就关闭建筑,让人们撤离的作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。”
“大多数易受地震影响的建筑,其隐存的风险并不是必须要立刻解决的,在规经过划、资助和开展地震修复后可以继续使用。”
到目前为止,全国共确定有4200栋地震易发建筑。
减震有妙招:“巨型减震器”亮相
日前,惠灵顿议会大厦附近的新建伯文校园里(Bowen Campus),一项前所未有的抗震技术在这里得到应用。
Stuff网站报道,从外面看,这里可能和普通的建筑工地没什么两样,但实际上,伯文校园由两座抗震建筑组成,耗资达1.6亿新西兰元。
据介绍,该工程每座建筑中都使用了64个地震减震器,每层配备8个——内部有一个活塞的圆筒,周围环绕着硅基液体,水平固定在结构框架上。
该项目负责人莫里斯(Nick Morris)说,他们应用的这种减震器是新式的粘性减震器,减震器通过加热流体将地震的动能转化为热能,然后热量消散到天花板空间。
莫里斯表示,与其他抗震技术相比,一旦发生地震,地震减震器就会立即起作用,对大楼租户来说,震后的担忧也更少。(广远编译)
编辑:广远